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兴衰。如何开展和实施德育是当今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无须讳言,目前学校德育的期望和实际效果反差过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学校德育只有进行人性化的改革,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收到实效。
关键词:德育结构 德育内容 德育过程 德育评价 人性化改革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关系到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实施。但结果是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种让教育工作者汗颜的现象: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生讲规章制度、市民讲“七不”要求。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对公民道德水准的要求不得不逐渐降低下来。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小学生思想品德课上就开始培养的做人的基本修养。举手之劳真的就那么难吗?我们的德育教育为什么期望值很高,有时效果却很差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造成德育低效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德育教育无视主体、重知识、轻做人的结果,面对德育“盛餐”学生没“胃口”,没有“吃”的欲望。下面从学校教育的几个层面解剖,简单作如下分析:
1.德育结构缺乏整合
学校的德育自身结构缺乏整合。虽然我国在德育的途径和方式上,多样性是世界上少见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团队组织教育、班主任工作、学校和班级各种集体活动等。然而,通过这些途径进行教育的整体效能却十分低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系统发展的关注。比如每年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事后了解学生的感受,不少学生认为,打着红旗,排着队做好事,就是为了拍个照、留个影,做给别人看的。学生走在大街上,站在镜头前不自在,没有任何愉悦感可言。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不少活动,并不是与德育课程相匹配、从学生品德发展的角度规划和设计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表面看学校的德育资源确实不少,但实际又有多少份额是做给学生的呢?德育这个“拼盘大餐”中,那些应景性、运动式的德育,学生“没法吃”!
2.德育内容脱离鲜活的社会生活
德育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正如卢梭所言:“我们一开始生活,就开始教育自己了。”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活动,它既不是神授的天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人自身生活规则的总结,如果割裂它与生活的血肉关系,其自身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品德的培养应遵循的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非纯学科的逻辑。生活道德教育有两重含义:一是德育要在生活中完成;二是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回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建构中获得道德的完满。而我们的德育内容,很多是把道德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以道德规范为逻辑,设计和编排的。“学会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学生学游泳。”(杜威语)
生活是道德的源头活水,离开鲜活的生活世界,德育内容就会脱水,干瘪成乏味的道德条文。这一条“不准”、那一条“不
要”,只有理性的他律,没有感性的自律;只有限制与防范,没有尊重与信任。而这一切又都是预设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和余地。围坐在德育“餐桌”前,拿起德育“菜单”,“配餐表”上根本没有自己需要的营养,学生又怎会有“吃”的欲望呢!
3.德育过程重视说教,轾视情感体验
德育课程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道德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底蕴。德育目标要求较高,再加上情感、态度、信念等目标因素实现的复杂性,使德育课程的实施,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课程实践中难度最大、挑战最强的一个领域。它不仅要求德育要诉诸认知领域,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体验、行为实践来实现。学生只有在做中体验,体验中融合,才能把道德内化为德性,规范转化为行为。
课堂教学是德育过程的主阵地。德育课程的实施,“育”的痕迹太重了!把德育的东西,往往当成智育来做,甚至为考而教,通过简单说教、强化训练达到德育目的。德育是对人灵魂的教育,并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我们所做的德育“盛餐”里,偏偏就让“情感教育”和“体验学习”两道“主菜”缺席,靠单调、机械的灌溉,学生根本“吃不下”。
4.德育评价缺乏理解和信任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只有把道德评价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悉心观察,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出学生发自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非虚假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
这里有个例子。有位教师上课时问学生:长大了想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当科学家、飞行员、医生……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怯生生地回答:长大了想当一条狗,“没出息!”这个孩子羞得一节课没再发言。下课后,一位听课的老师问他,长大了为什么想当狗,这孩子说,爸爸不在了,他与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特别胆小,一到晚上非常害怕,所以就想长大了当一条狗,天天为妈妈守夜……
孩子拥有的是一颗金子般的爱心,这比什么都珍贵,至于当什么,那重要吗?我们的评价太在意一些外在显性的东西,比如分数、技能等。甚至会依据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荣誉和表扬总是少不了成绩好的学生,而更需要鼓励和呵护的差生,教师却往往无暇顾及,甚至不屑顾及。在不少教师眼里,成绩好的学生是“一好百好”,成绩差的学生是“一错百错”,这正应了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使穷者益穷,富者益富。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评价没有了信任和效果,学生又怎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此评价,只会让学生价值观念的消解、人
格品质的矮化,让学生成为道德条文说得头头是道,但却是“说”、“做”分离,言行不一的“两面人”!长此一往,即使你的德育“盛餐”再丰盛,学生恐怕也只能是“吃了也白吃”。
学校德育的困惑,呼唤着人性化改革。在这次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德育课从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新课改为学校德育改革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倡导教育的人性化,强调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全面发展,避免再陷入功利的泥潭。
当然,德育要达到新课程要求的境界,彻底扭转低效的局面,也许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要走,还有很多的“坎”要跨越。相信教师们带着新的思想、新的认识、新的做法努力去耕耘、去创造,学校德育工作一定会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成效。

 

 

想制作微课?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课件115学培吧提供[国家级课题申报]、[全国竞赛FLASH课件]、[微课制作]、[教育证书办理]、[论文写发]等业务服务

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