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摘 要: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教师、家长的表率作用、表率性动作形成的暗示信息在幼儿心理形成积极的反映。它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发出这种间接的信息,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学习,更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心里暗示 幼儿教育 作用 行为
一、 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班上小朋友调皮的很多,午睡时常常不能安静入睡,为此我尝试很多方法,甚至对孩子厉声呵责,一次午睡时,我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孩子不许讲话,而是拿出一本故事书,讲了一个《小猪爱睡觉》的故事给大家听,这一招奏效了,孩子们听着故事安然入睡了,当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楚楚”还没睡着,走近她时,她睁开小眼睛悄悄的跟我说“:我也要像小猪一样,好好睡觉。”这一点启发了我,我很欣喜的发现,故事不仅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榜样,于是在午睡时,我会挑一些关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些故事被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生活中。如:在中午进餐时,平常就挑食的“甜甜”又开始挑食了,我正准备制止时,同组的“浩浩”跟“甜甜”说“:吃饭不要挑食,故事的小猫咪就是因为挑食才生病的。”
这样的暗示同样也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家都会要大人喂、挑食,让家长头疼不已。如:姐姐家的小外甥就是一个很挑食的孩子,哄劝不听,打骂不行,任凭家人软硬兼施都没办法让他好好吃饭,暑假我去他家,他对我并不像对待爸爸妈妈一样调皮,而是言听计从,吃饭时不但不挑食还很干净,好奇之下我问姐姐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我去他家之前姐姐就跟孩子说小姨老师要来看他了。其实我并没有作出特别的事情来对待小外甥,但在我所谓的老师身份下,他的行为发生改变。在与小外甥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并不是那么挑食,在幼儿园时他所有的菜都吃,只有在家时才会挑食,就是因为小的时候喂他吃饭就比较挑剔,饭、菜要细碎松软,吃饭的时候听儿歌、玩玩具,边玩边吃,导致孩子在进餐的过程中经常要大人追在后面喂饭,挑食、不喂不吃的行为出现,于是,我们在家中玩了一个小游戏“我是小老师”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其中,每天换一个小老师,在做老师是时候要照顾好大家,每个人都要自己吃饭,添饭菜的要表扬,帮忙做家务等等。一段时间下来,小外甥的表现很积极,不挑食了,自己吃饭争做小老师,有时还会对大家说说菜里有哪些营养,吃了对身体好,小老师当得还真像那么回事。这个游戏通过“暗示心理”的原理,启发幼儿产生影响的,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与影响潜移默化,甚至放大化的运用到生活中。
二、 消极“心理暗示”消除幼儿积极行为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消极的心理暗示都会影响孩子的积极行为,尤为在家庭中家长的心理暗示效应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然而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的一些言行,常常产生对孩子不正确的心理暗示。比如“:妈妈教孩子算数或识字很多遍,可孩子还是一再犯错,家长就会很烦躁“:你怎么这么笨!”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就会皱眉摇头。孩子吃东西、喝饮料时打翻了杯碗,东西弄得一地都是,于是家长会说“:你怎么老是添乱,东西都扶不住!”
实际上,爸爸妈妈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或表现出来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如:在班上一次数学课,在按物取数的活动中“润润”坐在座位上紧锁眉头,没有动手操作,我来到他身边轻声问他怎么不做题目,他跟我说“:我不会,妈妈说我笨死了,没有‘悠悠’乖,没有‘悠悠’学习好。”如果父母不止一次地对孩子这样说,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麻烦,有很多事情不会做,从而否定自己,变得不自信,甚至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产生不健康不正确的自我认识。这样的心理暗示,一旦转变成自我暗示,就会对孩子身心方面造成不良的后果。

  1. 如何发挥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2. 善于运用暗示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暗示,提高教育效果。幼儿愈处于无意识状态,教育效果愈佳。它能很好地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暗示能使其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及其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发生作用,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幼儿始终处于主观努力的积极状态,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善于运用暗示,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1. 教师要起表率作用

如: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时,把向幼儿提出的要求,同教师的身份结合。要求幼儿讲究卫生,保持室内清洁,不随地扔果皮、纸屑,老师首先要做到不随便乱扔纸屑、果皮。在幼儿不注意掉在地上的纸屑、面包渣、果皮,老师有意识的在幼儿面前做好清洁,时间长了,在幼儿脑中形成一个概念,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纸屑,甚至是进餐时不下心掉下的饭米粒,都会自动的捡起来。教师的表率作用、表率性动作形成的暗示信息在幼儿心理的积极反映。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不断地发出这种间接的信息,用以代替声色俱厉的申诉、枯燥无味的说教,我认为更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 将暗示延伸到家长工作中
不少幼儿家长容易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对自己孩子的缺点往往采取包容放纵的态度。教师如果直接将幼儿的缺点告诉家长,有的家长难以接受,甚至不高兴,更不要说与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和纠正孩子的缺点。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暗示,提醒家长注意发现和纠正孩子的缺点,也许家长能容易接受,共同实现教育目的。同时,教师应向幼儿家长适度宣传暗示的作用,让家长也能运用暗示教育自己的孩子。
结束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许多活动无意中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做出反应,这是“暗示心理”的一条基本规律,无论是哪个年龄、班级的幼儿都毫无例外地对这点感兴趣,小班新生班入园,对什么都好奇,又对幼儿园集体生活不了解和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布置教室环境的时候老师应把暗示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幼儿过好集体生活上。而面对中、大班的幼儿由于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暗示心理”教育内容就要比小班深化和提高,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到进一步发展思维,由单一的解析、提示的思考到开阔思维的大胆创新。在教育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各种暗示,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翠英 .幼儿暗示教育及其运用 [J].幼儿教育,2004(7):27.
[2] 牛建梅.暗示法种种[J].学前教育,1995( Z 2 ) : 1 5 .
[3] 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想制作微课?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课件115学培吧提供[国家级课题申报]、[全国竞赛FLASH课件]、[微课制作]、[教育证书办理]、[论文写发]等业务服务

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