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更少,而教师的讲授偏多,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学生读不到位,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想缓解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树立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语文课上要有读书声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悟道。

关键字:品味词语、分析句子、有效诵读、明辨道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真正道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吕叔湘先生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成功的必过之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更少,而教师的讲授偏多,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自己“自作聪明”的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学生的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想缓解这种局面,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语文课上要有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悟道。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想达到这四种能力我感觉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四方面抓起,即:品味词语、分析句子、反复诵读、明辨道理。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粗略谈自己的个人见解:
一、品味词语
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要素,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词语用得是生动准确、恰到好处、让人寻味,这些词语也大部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起到了理解文章的点睛作用,那么如何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去品味理解这些词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不仅仅是机械地理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准则,最重要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要轻易放过,务必要发现它的特征”。的确,判断两个词语运用的精准与否,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高低立显。如:韩愈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的反复比照,给了我们启示。在词语教学中,换词比照切实可行。还如:《小鸟和山神》 一文中的“抚摸——摸了摸”、“安放——放”,A、那伙人走了,老人轻轻抚摸受伤的树干,抚摸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 B、那伙人走了,老人轻轻摸了摸受伤的树干,摸了摸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轻轻地放在树枝上……“摸了摸”给人一种无所谓的感觉,“抚摸”能够表现出老人是用心地抚摸。 “轻轻地安放在树枝上”体现出老人怕那个鸟窝再次掉下来,而“放在上面”则表现出漫不经心,随便一放的感觉。 “安放”体现了老人那种小心翼翼的感觉。 “抚摸”和“安放”本来就是轻轻的了,但是在这里还要加上一个“轻轻地”,让我们感受到老人的动作更加得轻柔,更加得小心翼翼了。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比较“抚摸”与“摸了摸”,“安放”与“放”的情感色彩的不同,去掉“轻轻地”这个词等方式,比照品词,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等与文本的描绘进行对照,让学生逐步体会这些细微的差别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更深切地体会到老人的用心与疼惜。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恰当和准确。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中发挥自己想象去品味词语,激发学生的自身感受,创造出真实的形象,透过词语,看到这个用词后面更为广阔的世界。当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所以,词语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要顺应学以致用的需求,就要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具体到每节课上,我们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言语表现,或说或写,让静止的词语最大限度地动起来。这样,僵死在学生脑中的词语很快转化为活灵活现的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称得上有用的词语。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李林海说“教师要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王尧说让学生“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文本语言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中,走进词语的内涵中去,把文本中的关键词理解到最深处去。同时,学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精神的陶冶,促进了语言思维的发展,激活了自身对词语的敏锐洞察力和想象力。
二、分析句子
古语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很好。阅读教学中句子的赏析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金钥匙,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基础。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分析句子却成了让教师、学生都感到很棘手的问题。就学生层面,生活阅历较浅,思维不够缜密,答题技巧匮乏,理解表达中就是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到位;而教师层面而言,因为分析句子涉及到的知识点太多,要想把它讲细、讲透、讲到位,使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也绝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精心地梳理知识结构,摸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否则蜻蜓点水的教学起不到任何效果。所以,就有些教师产生了阅读教学中句子分析教与不教一个样的感受,以致宁愿把时间挪用在大量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淡化了这个板块知识的传授。我把分析句子分为分析语境、分析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语言特色,分析时切忌空洞,而要回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单句。什么激励我们前进呢是“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这样一个联合词组充当的主语,回答了“什么”的问题。这样的句子当然不能从语法角度去讲,但必须引导学生弄明白是“什么——激励我们前进”这个基本内容。
三、有效诵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导语引领、教师范读、多奖少罚都不失为有效的办法。“读”可以分很多形式,从诵读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中要教育学生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文章,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因此课堂上应精讲多读,以练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明辨道理
每当谈到阅读,学生往往注重的是文章的题目,而对于文章的内涵寓意则很少问津。而阅读的关键则应该是深入到文章中去,剖析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来阐述文章深刻内涵道理的,只有在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对文章的内涵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见解。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一篇优秀的文章,之所以百读不厌,其本身肯定含有作者一定的情感,一定含有作者想要阐述的道理寓意,因此这样的文章朗读起来一定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在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授课中,我只是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让同学们自读,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体会闻一多面对国民党枪口时的愤慨,同学们读的是激昂滂湃,每个人仿佛都置身与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只有诵读才能将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契合点;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领会文章的情感美、音韵美,体会到文章的厚重内涵,才能真正的将语文中的材料加工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形成综合的语文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3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进雄《感悟 积累 运用》,《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1年第11期第27页。
(3)《李海林讲语文》 北京语文出版社
(4)张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期刊论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1)
(5)吕叔湘 《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

 

 

想制作微课?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课件115学培吧提供[国家级课题申报]、[全国竞赛FLASH课件]、[微课制作]、[教育证书办理]、[论文写发]等业务服务

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