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对毕业班数学习题评析策略的思考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对毕业班数学习题评析策略的思考

毕业班数学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如何提高习题评析的有效性,已成为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话题。自从课题《毕业班有效的课堂教学“讲练”策略研究(初中数学)》在我校挂牌以后,在毕业班数学教学中,我对习题评析策略进行了思考与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 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强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爱因斯坦说:“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精神就是对方法本质的认识。因此,在习题评析时,老师应对题目涉及的思想方法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渗透,并予以强化,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例1、如图1:从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B、C、D向形外的任意直线MN作垂线AA1、BB1、CC1、DD1,垂足是点A1、B1、C1、D1,可得结论:AA1+CC1=BB1+ DD1
请运用上述信息直接解决下面问题:如图2,将图1中的直线MN向上平移,使点A与B、C、D三点分居在直线MN两侧,从A、B、C、D向直线MN作垂线,垂足是A1、B1、C1、D1,试问垂线段AA1、BB1、CC1、DD1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图1中的信息解决图2中的问题,这里就暗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怎么样进行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引导学生观察图1图2两个图形的特点,尤其是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它是将图2的问题转化为图1问题的突破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后发现:图1中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直线MN的同侧,图2中A点却在直线MN的另一侧,知道了两个图的不同点,也就有了转化的策略:将图2中直线MN向下平移至M’N’的位置(图3)。
由图1信息可知:AA2+CC2=BB2+ DD2
∴A1A2—AA1+CC1+ C1C2=BB1+ B1B2 +DD1+ D1D2
∵A1A2=B1B2=C1C2=D1D2
∴CC1—AA1=BB1+ DD1
这个问题包含了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的认识,并将这种思想方法运用到解题过程中,我趁热打铁,给出了下面的问题:
例2:如图4,P为矩形ABCD的边AB上一点,可得出结论:PA2+PC2=PB2+PD2
请根据图4的结论,说明当P在矩形ABCD外时(如图5)是否有PA2+PC2=PB2+PD2?
如何将图5的问题转化为图4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5与图4的不同点,学生发现:图5中的P点不在矩形的一条边上。因此,我就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P点落在矩形的一条边上?学生经过探讨,结合例1的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于是就有了图6的添辅助线策略。
二、 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与辐射
例3、如图7,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在CD边上,DE=1,M为BD上一个动点,求ME+MC的最小值。

为了评析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顾这样一个问题:
“在幸福河(记为L)的北边有两个村庄A、B,现要在河边建一个水厂向两个村庄供水,请问水厂建在何处,才能使铺设的水管最短?”作A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l于P点,P就是水厂的位置。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然后就引导学生思考:例3与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相近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发现,把例3中的点C、E看作是两个村庄,直线BD看作是河流l,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例3是将这一问题的知识点进行迁移的一种体现(图中的虚线是处理策略)。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辐射到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上而生成新的问题。如:
1)A为半圆弧的中点,B为弧AC的中点,M是直径CD上的一个动点,⊙O的半径为1,求AM+BM的最小值(如图9,虚线是处理策略)。
2)已知: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试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一点P,使得△PAC的周长最小(如图10,虚线是处理策略)。

由此可见,老师如果能在习题的评析中把某个问题中的知识(点)或思想方法,通过适当的迁移和辐射,可以衍生出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某个问题的解答,从而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这种通过问题的一个点辐射到一个面的处理问题策略,比老师单纯地去讲几个题目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有意识地对习题进行适度演变与拓展
对习题的演变与拓展,就是对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做一些适当的变换。我们注意到青浦教学经验中的“变式练习”具有:

  1. 能排除干扰,提高新旧知识思辩性;
  2. 扩大新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功能。这种演变与拓展可以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完成这个例题后,我对习题进行了演变:

评析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变式1的条件与例4的条件,启发他们把例4的条件进行去分母,结果发现与变式1的条件完全相同;对于变式2,它是把例4中所求的式子进行了变换,这一换,引发了学生当学生得知“真相”后,就会为解题中充满无限乐趣而欢笑。
习题演变与拓展的方法很多,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老师对问题进行演变和拓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的这种教学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学生也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尝试老师的方法对习题进行演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四、有意识地将同类问题进行归类评析
一份试卷或一份练习,不需要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评析。对于学生存在问题的某些题目也可以暂时搁置起来,等到后面再出现类似问题时一并进行评析。例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2011十堰中考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OBC中,对角线交于点E,双曲线经过A、E两点,若平行四边形AOBC的面积为18,则k=________.
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对他们进行了启发。后来的一次练习中又出现了下面的一道题目:如图,点A,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过点A,B作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延
长线段AB交轴于点C,若OM=MN=NC,△AOC的面积为6,则k值为_________
教学中,我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评析,进而要求学生分析这两道题的特点,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怎样把第二个问题转化为第一个问题?
把同类问题集中起来评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之能更深地看清问题的本质,同时又可以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评析的效果。

 

 

 

想制作微课?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微课制作/重点课题/教育证书/论文发表/课件制作/

 
   
 

    课件115学培吧提供[国家级课题申报]、[全国竞赛FLASH课件]、[微课制作]、[教育证书办理]、[论文写发]等业务服务

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