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 论文写作 公文范例 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 师范教育 学术论文     论文指导*
                     
 
   
   
   
   
           
 

当前位置:课件115学培吧(kj115.com)→

 
 
标题: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2
 
展示台

整理:课件115学培吧

湖北金鹰课件吧

简介:国家级FLASH竞赛课件制作专业网站。

论文相关服务
 

 

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容易学科整合的情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此课例中我与美术老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出示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和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画,我们之间的学科整合就围绕这两幅画展开,达到自然整合的效果。
  二、史学与文学的全面性整合,使学生得到知识二元化收获。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与其它学科知识的重叠整和为一节课,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获得二元化知识,使学生原有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减少了教学中不必要的内耗。俗话说:“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历史。比如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唐代丰富的历史画面。因此我尝试组织了一节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课——《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本节课通过盛唐时期诗坛两种主要的诗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从文学中认识历史。
  [案例2] 《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调查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并布置学生整理学过的唐诗。
  师:唐朝繁盛昌盛的顶峰时期是什么时候?
  生:开元盛世
  师:唐诗的高峰也在盛唐时期。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有哪些人?
  生:岑参、孟浩然、王维、高适、李白、杜甫。
  师:下面是他们写的著名诗篇或千古传诵的名句,请同学们鉴赏(幻灯片打出)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生:虽是高适赠别朋友的诗,但也写得豪放动人,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生:王维的《鸟鸣涧》是一首山水诗,从中感受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一种浪漫迷人的环境,还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生:李白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
  形成了豪放飘逸的独特风格。
  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不还”多么气势奔腾,荡人心魄的诗句啊!他的诗句针不像出自凡人之手,难怪贺知章初见李白时就惊呼时神仙下凡!后世人们称李白位诗仙。同学还能说出哪些名句?
  师:李白的千古绝唱很多,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是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将进酒》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岑参把依依惜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是他浪漫乐观的本色。
  师:这些诗人的诗歌为什么能这样豪放、浪漫?特别是李白的诗所描述的对象为什么能上天入地,非常豪放呢?从字里行间看出他们生活在唐朝的什么时期?
  师:诗中看出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比较昂扬振奋,特别是李白更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说明当时社会呈现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国力极度强盛,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可以说诗是历史的写照,文学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在一个沉重的、压抑的、民不聊生的社会中,诗人怎么会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呢?
  师: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诗人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昏庸荒淫而造成地方军阀叛乱。在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中,少数诗人不再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成为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
  师:杜甫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万家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具有现实主义的诗风,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称为诗圣。
  学生通过这节课中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使历史教学充满文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感染中,用一种新的目光、角度去审视历史、认识历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巩固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难度适中。历史老师与语文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
  针对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作调查,做到知己知彼,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能心中有数,难度不能太高。
  2、不能偏离历史。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历史为主线,注意文与史的区别,
  不能把这一课讲成唐诗欣赏课;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具备的有关知识,做到新旧结合,力争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做到历史与文学水乳交融的整合。
  三、 以历史为主线的多角度整合,培养多维思考的习惯与技能。
  课程整和不是搞课程花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各种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观点
  通过科际合作来解决。例如学生与社会共同关注的“巴以冲突”热点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引导学生多维度地分析“巴以冲突”的根源。全班同学按自愿原则分成五组,搜集所需材料,探究原因。
  第一组:地理探源(概况、水资源和石油资源)
  第二组:宗教渊源(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第三组:历史根源(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第四组:国际主要政治力量对巴以问题态度及原因(美国、俄罗斯、阿拉伯联盟、欧盟、中国等)
  第五组:领导人个人因素(阿拉法特、沙龙等)
  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全组分工合作,制成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总结为“从大家的展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巴以冲突绝非一句谁对谁错就能解决的,这里面掺杂了宗教的难舍情结、历史的血泪情仇、资源的合理分配、大国的战略利益等太多太多的因素,形成一个看似解不开的死结,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学生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多角度探究巴以问题的根源,培养了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复合化。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题选择。由于此类型课45分钟都是由主题带动的,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学生关心、感兴趣的主题,且难度适中,才能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否则是空洞、毫无意义的。如“巴以冲突”是当今国际社会一个热点,但是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此有兴趣。
  2、整体认知。学生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不同视点作点状透入后,老师要帮助学生把点连成面,完成对主题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几次学科间整合的尝试。在试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学如果融入文学、地理、美学等多元因素,会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这是“二期课改”的方向,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但是我也发现自己是历史学科出生,在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时候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在第一线的老师要提高自己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与其他老师合作,同时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自己的视野。

 

 

想写论文?想发表论文? 点这里专家帮你

相关搜索 学术论文网 学术论文投稿 中医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 议论文范文 学术论文格式范文 英语学术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课件115学培吧(湖北金鹰)欢迎您!永久免费服务网址:http://www.kj115.com
   
 

    本站为全国教育工作者提供【 课件订制/教程 】【 课件修改 】【 代写论文 】【 代发论文 】【 代办论文/课件/课

题国家级证书】等服务,诚实、信誉、团队、合作,力争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立即联系


 
 

业务办理
鄂ICP备08005724号